孝 之 选

”养老那些事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养老工作具有民生事业的重要地位和朝阳产业的美好前景,是我们值得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是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养老、重视养老、参与养老。我们相信,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世界就是如此循环往复的美好。我们期待,幸福养老,嘉养善孝!

”前言

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怎么对待老年人,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是否尊重老年人,是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衡量尺;老年人生活的幸福不幸福,也是一个国家国民幸福水平的重要反映。养老服务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更需专业。养老事业是由政府提供、以法律为保障、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养老产业是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两者界限分明又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了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我们既不能将养老服务简单地视为老年人福利事业,过度强调政府在养老方面的责任,也不能完全将养老责任推给市场,使养老服务过度市场化。养老服务不仅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服务,也包括健康管理、文化娱乐、法律金融等更多服务,具有内容复合、知识密集、人口密集等特点,需要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事业、产业、专业“三业并进”,必须政府、社会、家庭齐心协力,必须在创新和探索中前行。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一直以来,中国人延续的是家庭养老模式。所谓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子女等为供应主体,从经济、物质和精神层面,供养父母或家中长辈,是人类社会传承千年的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中,一直以来主张的就是家庭养老。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本着“一切为人民”的执政理念,针对城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老人、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老人以及孤老优抚对象等,通过建立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等方式,推出了政府养老模式,着力解决孤寡无子老人的晚年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改革开放后,为保障公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内容和对象进一步扩大。我国通过探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方便老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和社会救济(提供给贫困老年人的补助等),福利范围从老年弱势群体逐步覆盖到社会普通老年群体。因此,目前的政府养老,是指由政府相关部门以政府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养老服务内容已由面向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发展为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涉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紧急救援、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康复辅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其受益对象以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及孤老优抚等享受国家特别照顾的老年弱势群体为主要人群,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经济给付为主要措施,具有兜底保障性质。

”我国的老龄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了2020年的77.7岁,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在2021年5月31日答记者问时提到,预计“十四五”末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超过20%,在2035年前后占比将超过30%。中国老龄协会认为,到2050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数的34.9%,老龄问题在未来将更加严峻。

       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959美元,而同处于相似老龄化水平的日本,其人均GDP为4.37万美元,与中国同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新加坡,其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已有10504美元,但美国、韩国等国达到相似老龄化比例时的人均GDP都在2.4万美元之上,远高于中国当前1万美元的水平。

”传统养老迎来挑战

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面临“三力不足”的困境和“财政支撑”的政府养老也难做到“大包大揽”两种挑战

       首先,子女精力不足。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特别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口流动频繁,子女外出务工常态化,空心岛、空心村悄然出现,代际居住分享的老年空巢家庭不断增加,子女承担着养育第三代的重任,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护老人。

      其次,家庭财力不足。在家庭养老中,老人子女肩负着主要供养者的责任,但一个家庭中的子女,上要赡养四个老年人,下要养育孩子,还要做好自己的养老储备,经济负担大。同时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所面临的医疗费用开支,对一个家庭来说,也常常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再加上生活费用、小孩教育费用的逐步提升,使得养老育儿对家庭的财力要求越来越高,经济负担已成为家庭养老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

最后,家庭照护能力不足。对于平常的生活照料,多子女家庭可以轮流分担,但面对失能失智老人时,即使是多子女家庭,也往往会因为缺乏专业的照护能力,而无法为老人提供切实有效的照护。绝大多数的子女,除了日常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外,对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他们的疾病护理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尽管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基本事实,政府的财政支撑能力仍然非常有限,不可能将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养老扩展至全民。

     同时,若一味实行“大包大揽”,在财政支撑有限的情况下,不仅会压缩基本养老服务范围,降低养老服务水平,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老年人的需求多样,有限的政府能力和政府资源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要。“大包大揽”地将一些政府不应该管也难以管好的事务统统归入政府的职责范围,会造成所谓的“大政府、小社会”,在使老年人及其家人丧失主动选择服务权利的同时,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子女外出务工,在家无人照护;政府只负责城镇“三无”、农村五保等特殊老人,无法大包大揽的困境,普通老百姓对晚年生活充满了彷徨和焦虑。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日益成为重大而迫切的社会民生问题。

”大社保体系

“大社保体系”,由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三位一体”构成。浙江在“十五”期间,率先在全国提出并构建了大社保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慈善等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其后又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慈善“六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

      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颁布社会救助条例;四是全面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等。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持续退化,免疫力下降,不仅容易生病,而且大多有多病共存和慢性病伴随的情况。加强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建设,是保障人口健康老龄化的必要之举。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专业化分工较细,对于老年人而言,意味着常常要跑多个科室看不同的病,以及需要周期性地到医院排队配药。因此,老年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对此,需要持续推进医疗服务体系的“适老化”改造,通过建设老年友好医院、推进老年专科医疗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措施,让老年人就医更方便。

”养老机构共建民营

公办养老机构,作为“民生工程”之一,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大多拥有优越的硬件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专业的康护人才,最主要的是收费标准与民营养老机构相比,优势巨大。因此,无论从服务质量还是消费水平出发,老年人都会首选公办养老机构。

       但城市公办养老院始终处于“规模小、一床难求、运营管理缺乏活力、效益低下、服务口碑一般”的尴尬局面,而农村敬老院则因为设施落后,管理薄弱,提供的服务较少,基本以提供住宿为主,再加上农村老人深爱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机构养老较为抗拒,导致农村敬老院闲置现象较为严重。

       为化解这些矛盾,推出了“公建民营”模式,即由政府出资兴建养老院,再交由社会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发挥政府兜底保障功能,优先解决兜底保障对象和空巢、高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并且通过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向社会开放,能更好地发挥公立养老设施的作用,为包括政府兜底保障服务对象在内的更多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从远到近“便”起来

老年人养老,不仅仅期望有床位,还希望能拥有亲情和友情,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梦想是“离家不离亲、离家不离社(村)。养老机构的郊区化、偏远化、使得老年人脱离了原有生活圈,不仅子女探望不方便,还割裂了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交往。

       老年公寓-生活中的便利养老:老年公寓是政府和社会为缺乏子女及亲属照顾的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的居所,它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如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服务等,让老年人既能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各种专业服务。通常,它是由政府牵头、政府出资、政府管理的惠民工程机构,也可以引入社会力量来建设和运营。但面对居住分散的农村老人来说,老年公寓的辐射面较为受限。

        家院一体-乡村里的品质养老:”家院一体“微型养老机构,是指由村民利用闲置房改建,以安全舒适宜人为基本要求,承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职能,由10-50张床位组成的规模较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微型养老院。这种微型养老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年食堂、棋牌室、阅览区等常规功能一应俱全。除了为老人提供日常护理外,由本地村民担任的护工,还会经常陪老人聊天,给予老人们心灵慰藉,实现了农村老人养老的“不离村、不离亲”。“家院一体”微型养老机构,将微型养老院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进行功能融合,就近为老人们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具有规模小、成本低、功能全、费用低等特点,既能使老年人就近养老,又能满足专业照护的需求,适合老年人“原居安老”的愿望。

       嵌入机构-家门口的幸福养老:传统意义上的大型养老院,一般都设在相对偏远的郊区,交通往往不太方便。而嵌入式养老机构与社区有机融合在一起,是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远动作方式嵌入人为理念,利用社区闲置场所或居民建筑改建设立的市场化运营养老机构,能够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嵌入式养老机构一般规模相对较小,由于设置在社区以及老人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里,使得养老服务对于老人而言,近在咫尺,颇为便利。

”从依到顾“乐”起来

老有所依是指老年人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支持,安度晚年,颐养天年则是更高水平的精神需求满足,不仅包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应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从依到颐“乐”起来,可弥补老年人离开工作后的失落感、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方式之一,与养老机构的“床位”相比,老年教育的“学位”,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养老之举。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增加老年人受教育机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措施,也是满足老年人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载体。

        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渴望被尊重。尊重与自我实现是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之一,老有所为就是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通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减少老人的心理落差与空虚感,让老年人在晚年也能感受到自身价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需要创造机会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投身社会建设。

”居家适老化改造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但很多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上下楼缺少电梯、房内适老化程度低等问题。对于腿脚不便甚至需要依靠轮椅出行的老年人来说,门口的台阶或下楼的楼梯,成了走出家门的“拦路虎”。因此,为居家老年人家庭提供住房安全保障和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必要的上门照护服务等,是居家养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步入老年后,生理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包括感知机能的退化、神经系统和运动机能的衰退等,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孤独感、失落感、衰老感等问题。因此,在老年人居住的房屋设计上,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安全性、无障碍性(便利性)、舒适性的设计原则,增强空间的适老性和包容性,以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

       但长期以来的住房设计,往往是以身体机能健全的居住者为主要对象,而忽略了他们年老后居住需求的改变。老年人聚集的老旧小区普遍缺乏住宅适老化设计,成为失能和高龄老年人生活的痛点和难点之一。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由于住房条件差,其居家养老存在着严重的人身安全隐患。

”为老队伍

养老服务从本质上而言,是以照护为核心的服务,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老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随着老年人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我国,养老服务队伍总体上存在着人员供给不足和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养老服务行业福利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相关保障缺乏、社会认同感低,使得当前养老服务人员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2020年我国养老护理员计划要扩充到600万人,但实际还不足100万人,缺口量高达500万人之多,特别是中高端人才更为缺乏。

       为解决养老“用工荒”问题,《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将养老护理员的受教育要求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尽管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从业人员数量,但专业知识缺乏、临床护理能力不足、人文素养与法律意识欠缺及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养老护理员整体队伍职业能力不足,养老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和提升。

       业由将广,功以才成。没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化、职业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围绕老年群体的生活、社交、健康、安全以及社会参与需求,为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具体包括但不限于直接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老年社会保障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生活照护服务、老年教育培训和文化旅游、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养老金融服务、老龄科技服务、老年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服务、老年设施建设等。

       在我国,从供给的角度看,老龄事业是指以政府为主提供的具有公益、普惠、兜底性质的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老龄产业则是指过过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的具有多样性、营利性、竞争性的非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从需求的角度看,老龄事业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需求,而老龄产业则为满足更为高阶、个性化的需求。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社会往往是先发展兜底性老龄事业,而后走向老龄事业和产业“双业并举”的发展阶段。

       不久的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基本全人全程大健康理论的养老消费需求将全面剧增。为解决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亟须用改革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虽然养老产业潜力大、前景广,但由于其前期需要进行消费者教育,且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在产业初级发展阶段,亟须政府的引导扶持,以推动老龄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老年用品开发和制造

虽然人们对“银发经济”已经不再陌生,但目前市场并没有真正重视老年群体的需求,适合老年人的用品仍然较少,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能够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进行“适老、宜老”产品的开发和制造。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进一步改变,老年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容,将使得老年产品供需矛盾日益显著。

”前言

       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怎么对待老年人,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是否尊重老年人,是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衡量尺;老年人生活的幸福不幸福,也是一个国家国民幸福水平的重要反映。养老服务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更需专业。养老事业是由政府提供、以法律为保障、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养老产业是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两者界限分明又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了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我们既不能将养老服务简单地视为老年人福利事业,过度强调政府在养老方面的责任,也不能完全将养老责任推给市场,使养老服务过度市场化。养老服务不仅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服务,也包括健康管理、文化娱乐、法律金融等更多服务,具有内容复合、知识密集、人口密集等特点,需要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事业、产业、专业“三业并进”,必须政府、社会、家庭齐心协力,必须在创新和探索中前行。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一直以来,中国人延续的是家庭养老模式。所谓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子女等为供应主体,从经济、物质和精神层面,供养父母或家中长辈,是人类社会传承千年的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中,一直以来主张的就是家庭养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本着“一切为人民”的执政理念,针对城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老人、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老人以及孤老优抚对象等,通过建立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等方式,推出了政府养老模式,着力解决孤寡无子老人的晚年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改革开放后,为保障公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内容和对象进一步扩大。我国通过探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方便老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和社会救济(提供给贫困老年人的补助等),福利范围从老年弱势群体逐步覆盖到社会普通老年群体。因此,目前的政府养老,是指由政府相关部门以政府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养老服务内容已由面向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发展为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涉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紧急救援、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康复辅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其受益对象以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及孤老优抚等享受国家特别照顾的老年弱势群体为主要人群,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经济给付为主要措施,具有兜底保障性质。

”我国的老龄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了2020年的77.7岁,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在2021年5月31日答记者问时提到,预计“十四五”末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超过20%,在2035年前后占比将超过30%。中国老龄协会认为,到2050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数的34.9%,老龄问题在未来将更加严峻。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959美元,而同处于相似老龄化水平的日本,其人均GDP为4.37万美元,与中国同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新加坡,其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已有10504美元,但美国、韩国等国达到相似老龄化比例时的人均GDP都在2.4万美元之上,远高于中国当前1万美元的水平。

”传统养老迎来挑战

(一)“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面临“三力不足”的困境

       首先,子女精力不足。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特别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口流动频繁,子女外出务工常态化,空心岛、空心村悄然出现,代际居住分享的老年空巢家庭不断增加,子女承担着养育第三代的重任,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护老人。其次,家庭财力不足。在家庭养老中,老人子女肩负着主要供养者的责任,但一个家庭中的子女,上要赡养四个老年人,下要养育孩子,还要做好自己的养老储备,经济负担大。同时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所面临的医疗费用开支,对一个家庭来说,也常常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再加上生活费用、小孩教育费用的逐步提升,使得养老育儿对家庭的财力要求越来越高,经济负担已成为家庭养老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最后,家庭照护能力不足。对于平常的生活照料,多子女家庭可以轮流分担,但面对失能失智老人时,即使是多子女家庭,也往往会因为缺乏专业的照护能力,而无法为老人提供切实有效的照护。绝大多数的子女,除了日常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外,对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他们的疾病护理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二)“财政支撑”的政府养老也难做到“大包大揽”

       尽管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基本事实,政府的财政支撑能力仍然非常有限,不可能将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养老扩展至全民。同时,若一味实行“大包大揽”,在财政支撑有限的情况下,不仅会压缩基本养老服务范围,降低养老服务水平,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老年人的需求多样,有限的政府能力和政府资源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要。“大包大揽”地将一些政府不应该管也难以管好的事务统统归入政府的职责范围,会造成所谓的“大政府、小社会”,在使老年人及其家人丧失主动选择服务权利的同时,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子女外出务工,在家无人照护;政府只负责城镇“三无”、农村五保等特殊老人,无法大包大揽的困境,普通老百姓对晚年生活充满了彷徨和焦虑。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日益成为重大而迫切的社会民生问题。

”大社保体系

      “大社保体系”,由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三位一体”构成。浙江在“十五”期间,率先在全国提出并构建了大社保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慈善等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其后又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慈善“六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颁布社会救助条例;四是全面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等。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持续退化,免疫力下降,不仅容易生病,而且大多有多病共存和慢性病伴随的情况。加强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建设,是保障人口健康老龄化的必要之举。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专业化分工较细,对于老年人而言,意味着常常要跑多个科室看不同的病,以及需要周期性地到医院排队配药。因此,老年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对此,需要持续推进医疗服务体系的“适老化”改造,通过建设老年友好医院、推进老年专科医疗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措施,让老年人就医更方便。

”养老机构共建民营

       公办养老机构,作为“民生工程”之一,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大多拥有优越的硬件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专业的康护人才,最主要的是收费标准与民营养老机构相比,优势巨大。因此,无论从服务质量还是消费水平出发,老年人都会首选公办养老机构。但城市公办养老院始终处于“规模小、一床难求、运营管理缺乏活力、效益低下、服务口碑一般”的尴尬局面,而农村敬老院则因为设施落后,管理薄弱,提供的服务较少,基本以提供住宿为主,再加上农村老人深爱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机构养老较为抗拒,导致农村敬老院闲置现象较为严重。为化解这些矛盾,推出了“公建民营”模式,即由政府出资兴建养老院,再交由社会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发挥政府兜底保障功能,优先解决兜底保障对象和空巢、高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并且通过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向社会开放,能更好地发挥公立养老设施的作用,为包括政府兜底保障服务对象在内的更多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从远到近“便”起来

       老年人养老,不仅仅期望有床位,还希望能拥有亲情和友情,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梦想是“离家不离亲、离家不离社(村)。养老机构的郊区化、偏远化、使得老年人脱离了原有生活圈,不仅子女探望不方便,还割裂了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交往。老年公寓-生活中的便利养老:老年公寓是政府和社会为缺乏子女及亲属照顾的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的居所,它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如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服务等,让老年人既能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各种专业服务。通常,它是由政府牵头、政府出资、政府管理的惠民工程机构,也可以引入社会力量来建设和运营。但面对居住分散的农村老人来说,老年公寓的辐射面较为受限。家院一体-乡村里的品质养老:”家院一体“微型养老机构,是指由村民利用闲置房改建,以安全舒适宜人为基本要求,承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职能,由10-50张床位组成的规模较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微型养老院。这种微型养老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年食堂、棋牌室、阅览区等常规功能一应俱全。除了为老人提供日常护理外,由本地村民担任的护工,还会经常陪老人聊天,给予老人们心灵慰藉,实现了农村老人养老的“不离村、不离亲”。“家院一体”微型养老机构,将微型养老院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进行功能融合,就近为老人们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具有规模小、成本低、功能全、费用低等特点,既能使老年人就近养老,又能满足专业照护的需求,适合老年人“原居安老”的愿望。嵌入机构-家门口的幸福养老:传统意义上的大型养老院,一般都设在相对偏远的郊区,交通往往不太方便。而嵌入式养老机构与社区有机融合在一起,是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远动作方式嵌入人为理念,利用社区闲置场所或居民建筑改建设立的市场化运营养老机构,能够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嵌入式养老机构一般规模相对较小,由于设置在社区以及老人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里,使得养老服务对于老人而言,近在咫尺,颇为便利。

”从依到顾“乐”起来

       老有所依是指老年人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支持,安度晚年,颐养天年则是更高水平的精神需求满足,不仅包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应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从依到颐“乐”起来,可弥补老年人离开工作后的失落感、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学习是最好的养老方式之一,与养老机构的“床位”相比,老年教育的“学位”,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养老之举。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增加老年人受教育机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措施,也是满足老年人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载体。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渴望被尊重。尊重与自我实现是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之一,老有所为就是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通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减少老人的心理落差与空虚感,让老年人在晚年也能感受到自身价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需要创造机会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投身社会建设。

”居家适老化改造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但很多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上下楼缺少电梯、房内适老化程度低等问题。对于腿脚不便甚至需要依靠轮椅出行的老年人来说,门口的台阶或下楼的楼梯,成了走出家门的“拦路虎”。因此,为居家老年人家庭提供住房安全保障和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必要的上门照护服务等,是居家养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步入老年后,生理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包括感知机能的退化、神经系统和运动机能的衰退等,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孤独感、失落感、衰老感等问题。因此,在老年人居住的房屋设计上,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安全性、无障碍性(便利性)、舒适性的设计原则,增强空间的适老性和包容性,以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但长期以来的住房设计,往往是以身体机能健全的居住者为主要对象,而忽略了他们年老后居住需求的改变。老年人聚集的老旧小区普遍缺乏住宅适老化设计,成为失能和高龄老年人生活的痛点和难点之一。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由于住房条件差,其居家养老存在着严重的人身安全隐患。

”为老队伍

       养老服务从本质上而言,是以照护为核心的服务,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老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随着老年人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养老服务队伍总体上存在着人员供给不足和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养老服务行业福利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相关保障缺乏、社会认同感低,使得当前养老服务人员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2020年我国养老护理员计划要扩充到600万人,但实际还不足100万人,缺口量高达500万人之多,特别是中高端人才更为缺乏。为解决养老“用工荒”问题,《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将养老护理员的受教育要求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尽管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从业人员数量,但专业知识缺乏、临床护理能力不足、人文素养与法律意识欠缺及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养老护理员整体队伍职业能力不足,养老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和提升。业由将广,功以才成。没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化、职业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围绕老年群体的生活、社交、健康、安全以及社会参与需求,为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具体包括但不限于直接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老年社会保障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生活照护服务、老年教育培训和文化旅游、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养老金融服务、老龄科技服务、老年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服务、老年设施建设等。在我国,从供给的角度看,老龄事业是指以政府为主提供的具有公益、普惠、兜底性质的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老龄产业则是指过过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的具有多样性、营利性、竞争性的非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从需求的角度看,老龄事业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需求,而老龄产业则为满足更为高阶、个性化的需求。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社会往往是先发展兜底性老龄事业,而后走向老龄事业和产业“双业并举”的发展阶段。不久的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基本全人全程大健康理论的养老消费需求将全面剧增。为解决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亟须用改革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虽然养老产业潜力大、前景广,但由于其前期需要进行消费者教育,且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在产业初级发展阶段,亟须政府的引导扶持,以推动老龄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老年用品开发和制造

      虽然人们对“银发经济”已经不再陌生,但目前市场并没有真正重视老年群体的需求,适合老年人的用品仍然较少,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能够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进行“适老、宜老”产品的开发和制造。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进一步改变,老年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容,将使得老年产品供需矛盾日益显著。
我们应顺应老龄消费变化趋势,综合运用新材料、生命健康、“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协同,针对老年人照护、老年功能障碍干预、适老化环境改善等核心需求点,开发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一是发展功能性老年服装服饰。针对老年人对服装服饰功能性、便利性、舒适性和时尚性的需求,加强服装面料、款式结构及辅助装置等方面的改进。提升老年服装吸湿速干、抗菌、易护理、拉伸回弹等功能性和适老款型的设计,以及阻燃性护理面料的开发应用。推动智能型材料、感光材料、防紫外线材料及高性能纤维在老年服装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具有安全防护、蓄热保暖功能的服装。加强老年人足部健康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脚型、轻便舒适和具有防滑等功能的老年鞋。二是发展适老食品药品。针对老年人饮食健康需求,重点提升老年食品的安全性。发展膳食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保健食品、抗疲劳(衰老)食品等老年营养食品。加强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生物技术保健食品的开发。三是发展智能化日用辅助产品。针对老年人生活辅助需求,发展生活起居、出行移动、交流通信、休闲娱乐等老年产品。发展适老化安防监控、辅助起身、家电、家具、新型照明、洗浴装置、坐便器和家务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发展智能轮椅、生物力学拐杖、助行机器人等各类老年行走辅助工具和跌倒防护产品。发展智能助视器、高端数字助听器、辅助阅读和发声、适老化计算机软硬件和手机应用程序等交流通信产品。发展老年益智类玩具、弹拨乐器、心理慰藉和情感陪护机器人等老年休闲娱乐产品。四是发展安全便利养老照护产品。针对机构养老、日间托老、人户护理等照护需求,发展辅助清洁卫生、饮食起居、生活护理等方面产品,包括二便护理、口腔护理、褥疮防治、辅助如耍、辅助洗浴、辅助用餐、辅助穿脱衣等照护产品,提升尿裤、护理垫、纸尿片、护理湿巾、溃疡康复用品等护理产品的适老性能。发展老人搬运、移位、翻身、夜间巡视等机器人产品,开发多功能护理床、智能监护床垫、位姿转变、睡眠照护仪等产品。发展智慧养老产品、软件及服务系统,开发环境监控、养老监控设备、防跌倒监测仪、防走失室内外定位终端等人工智能辅助产品。五是发展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针对老年人功能障碍康复和健康管理需求,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认知障碍评估和训练辅具、沟通训练辅具、失禁训练辅具、运动肌力和平衡训练辅具、老年能力评估和日常活动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发展用药和护理提醒、呼吸辅助器具、睡眠障碍干预、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健康预警设备、可穿戴生理参数监测等老年健康管理和促进辅具。针对老年人生理特征变化,鼓励发展适老型体育用品。六是发展适老化环境改善产品。针对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老年人日常活动场所的适老化环境改造需求,提供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扶手等支撑装置、地面防滑、移动式坡道、斜坡垫等住房安全、无障碍环境改造产品。根据老年人支撑需要,开发易于抓握、手感舒适的扶手和抓杆类产品。根据地面防滑处理需要,开发防滑贴、防滑垫等产品。为住房出入口、通道无障碍改造开发便利产品。发展易燃气体和火灾自动监测报警、防灾应急包、绳降机、平层避险装置等老年应急防护产品。根据老年人生活需要,提供信息无障碍产品及服务,消除数字鸿沟。

我们用心为您解决养老问题

让子女放心

       我们应顺应老龄消费变化趋势,综合运用新材料、生命健康、“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协同,针对老年人照护、老年功能障碍干预、适老化环境改善等核心需求点,开发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一是发展功能性老年服装服饰。针对老年人对服装服饰功能性、便利性、舒适性和时尚性的需求,加强服装面料、款式结构及辅助装置等方面的改进。提升老年服装吸湿速干、抗菌、易护理、拉伸回弹等功能性和适老款型的设计,以及阻燃性护理面料的开发应用。推动智能型材料、感光材料、防紫外线材料及高性能纤维在老年服装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具有安全防护、蓄热保暖功能的服装。加强老年人足部健康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脚型、轻便舒适和具有防滑等功能的老年鞋。二是发展适老食品药品。针对老年人饮食健康需求,重点提升老年食品的安全性。发展膳食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保健食品、抗疲劳(衰老)食品等老年营养食品。加强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生物技术保健食品的开发。三是发展智能化日用辅助产品。针对老年人生活辅助需求,发展生活起居、出行移动、交流通信、休闲娱乐等老年产品。发展适老化安防监控、辅助起身、家电、家具、新型照明、洗浴装置、坐便器和家务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发展智能轮椅、生物力学拐杖、助行机器人等各类老年行走辅助工具和跌倒防护产品。发展智能助视器、高端数字助听器、辅助阅读和发声、适老化计算机软硬件和手机应用程序等交流通信产品。发展老年益智类玩具、弹拨乐器、心理慰藉和情感陪护机器人等老年休闲娱乐产品。四是发展安全便利养老照护产品。针对机构养老、日间托老、人户护理等照护需求,发展辅助清洁卫生、饮食起居、生活护理等方面产品,包括二便护理、口腔护理、褥疮防治、辅助如耍、辅助洗浴、辅助用餐、辅助穿脱衣等照护产品,提升尿裤、护理垫、纸尿片、护理湿巾、溃疡康复用品等护理产品的适老性能。发展老人搬运、移位、翻身、夜间巡视等机器人产品,开发多功能护理床、智能监护床垫、位姿转变、睡眠照护仪等产品。发展智慧养老产品、软件及服务系统,开发环境监控、养老监控设备、防跌倒监测仪、防走失室内外定位终端等人工智能辅助产品。五是发展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针对老年人功能障碍康复和健康管理需求,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认知障碍评估和训练辅具、沟通训练辅具、失禁训练辅具、运动肌力和平衡训练辅具、老年能力评估和日常活动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发展用药和护理提醒、呼吸辅助器具、睡眠障碍干预、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健康预警设备、可穿戴生理参数监测等老年健康管理和促进辅具。针对老年人生理特征变化,鼓励发展适老型体育用品。六是发展适老化环境改善产品。针对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老年人日常活动场所的适老化环境改造需求,提供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扶手等支撑装置、地面防滑、移动式坡道、斜坡垫等住房安全、无障碍环境改造产品。根据老年人支撑需要,开发易于抓握、手感舒适的扶手和抓杆类产品。根据地面防滑处理需要,开发防滑贴、防滑垫等产品。为住房出入口、通道无障碍改造开发便利产品。发展易燃气体和火灾自动监测报警、防灾应急包、绳降机、平层避险装置等老年应急防护产品。根据老年人生活需要,提供信息无障碍产品及服务,消除数字鸿沟。

我们用心为您解决养老问题

让子女放心

用户反馈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全国服务专线

188-888-8888

288-888-8888